每当我们启动一个企业管理咨询项目时,启动会上总要提到“制度、标准、机制”管理铁三角。简单说,制度指明做什么和如何做,标准则明确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好,机制解决如何激励员工去做好。大到一个项目,小到一项专业管理(如设备管理),若实现管理闭环,这三者缺一不可。
这里要谈的是标准。工作要干好,离不开标准这把尺子。在对一家新客户进行前期调研时,我们往往要查阅公司各类工作标准,评估公司标准化水平。这个时候顾问们总能收到企业方的积极反馈,相关负责人会气喘吁吁地搬来一摞摞标准文件,并如数家珍地一一展示。我们曾经服务的一家钢铁企业,在管理上对标宝钢,其中的设备管理九项制度、四大标准一应俱全、让人感动,说到标准化水平,负责人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不可否认,无论管理水平处于什么段位,企业总能拿出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工作标准。但是,再看执行层面时,往往又是另一番景象:有效执行率几乎为零! 这绝非夸张,至少我们见过的大部分企业如此。
有作业标准,没有标准作业,这可能是很多企业的通病。标准做得再漂亮,若不能落地执行,也只能是一堆废纸。
如何让你辛辛苦苦制定的标准不沦为废纸呢?简单来说,需做到五个字:有、正、育、知、守。
“有”,就是先解决有没有问题。首先要制定标准,这个环节要指定一个标准起草人,根据工作写实和测量,制作某个特定工作的标准,包括内容、程序、方法、工具、周期、责任方(人)等要素,比如客户接待、设备点检等等。
“正”,再确认正确与不正确的问题。这个时候需要组织相关方对标准的草稿进行讨论,综合各方意见修改、完善标准,标准切不可贪多、贪大,要力求简单规范、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育”,再落实对员工的标准培训。企业往往在标准形成后直接下发或挂到车间现场,以为就剩执行、万事大吉了。虽然一些关键岗位员工参与了标准的制定,但大部分人对标准的内容可能并无感觉,这时员工的实操培训至关重要,标准的要点要讲清、说透。
“知”,确定员工了解标准。培训完了工作并没结束,还要确认员工有没有理解,知道不知道标准。我们见过最笨的方法是大规模组织考试,通过考试得分判定员工懂没懂。这种方式弊端很明显,一是员工为了通过考试会死记硬背,二是如果一线员工学历层次较低,懂了也写不出来,测试结果失真。最有效的方法是,现场观测员工是否按照标准实施作业,详细记录,予以判定。
“守”,确保员工严格执行标准。在这项工作开展之前,即使上述各项工作做得再好,那标准还是摆设,只有通过不断督导、指正,让员工按照标准常态化开展工作,标准才算真正落地,才能发挥出真正的价值。遵守标准,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企业在标准化进程中往往虎头蛇尾、不了了之,就是因为标准没能得到有效遵守。
当然,不只是工作标准,企业在很多其他方面的工作中,比如制度、流程、职责等,都需要按照“有、正、育、知、守”的逻辑把工作做实,否则,千辛万苦形成的文件输出,除了向外界展示文件的齐全之外,也只能是一堆废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