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给企业导入精益之初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现场决定市场。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现场能够决定市场,你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你可能看不出这是怎样的逻辑,甚至会提出质疑:那么瞬息万变的市场,怎么就成一个现场能决定的?所以,要想理解这么的简单一句话,我们首先要弄懂什么是现场。
第一种理解,现场就是生产现场,特指车间现场的环境。这个现场是任何人一走进作业车间就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它包括了区域(线)划分清楚、物品定置标识规范、物料整齐码放、设备表面光洁如新、员工劳保穿戴齐整、宣传标语醒目响亮,等等。简单说就是放眼望去一目了然、整齐规范,从感官上很好地体现出了现场目视文化。但是,现场整齐干净了就能决定市场吗?这里面有个例子或许能够给我们一些启迪:
曾经有个日本客商(日本客户对现场都很挑剔)到美国一家企业谈订单,美国老板滔滔不绝地夸自己的产品如何如何好,日本客商听完后直接提出要到车间现场看看,在美国老板和管理者的陪同下,日本客商刚走入车间,当看到车间里乱七八糟、乌烟瘴气、员工穿着邋遢的景象时,扭身就走了,后面也不谈订单合作了。美国老板很不理解,问为什么,结果日本客商就说了一句:我不相信一个三流的现场能生产出一流的产品来。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看到的是,客户走访你的现场,并非是你把地扫干净了就给你订单了,他们看的是现场背后隐藏着的秩序,有了这个秩序作保证,产品的品质和交期应该问题不大(不是说没有问题)。说白了,规范的现场是第一道关,能够向客户直观地传递起码的信任。尤其是一些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的企业,客户往往看完现场后直接下单,这样的例子在我们服务过的企业中也屡见不鲜。所以,即使从“现场就是车间环境”这种理解来说,“现场决定市场”有一定道理,更确切一点,应该是现场促进市场。
第二种理解,现场还是车间现场,但包括了人、机、料、法、环所有看的见和看不见的要素。这个理解中,现场不仅是直观的目视化,还隐含了品质、成本、效率、安全等关键绩效指标,以及实现它们的管控方法和手段。比如说,当你看到一堆摆放整齐、标识规范的机旁备件,按照第一种对现场的理解,你会觉得很不错。但按第二种理解你会基于效率和成本的考虑发问:定置的位置合理吗?方不方便取用?备件存储数量合不合适?是否可以减少?等等。这些往往是走马观花看不到的。对于一些品质要求较高的企业,客户(比如说上面案例中那个日本客商)看完现场环境顶多给你竖个大拇指来一句“ 哟~西!”,然后转过身就跟你说:“来,让我看看你的质量管控和追溯性是怎么做的。”现场一个记录表单不合格,可能就被PASS了。
这种对现场内涵的理解,要求企业生产现场必须要有高绩效的表现,通过持续不断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快速切换、保证交期来增强产品的市场话语权和竞争力,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现场决定市场”。
第三种理解,现场就是所有的工作现场,包括职能部室。如果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那么在这里可以说,有人工作的地方就是现场。它昭示我们:所有的工作现场都要保持精简、高效,最大限度消除一切不增值的活动。在推行精益变革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关注生产现场的精益,但营销、人力、行政、财务等部门的工作状态难以快速改变、形成匹配。基于对现场的这种理解,如果说“现场决定市场”,那么打造精益现场就是要打造企业全系统、全流程的高效运营模式,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企业刚开始推行精细化管理时,大部分对现场的理解停留在第一种认知上,但这仅是浅层次、表面化的理解,要迅速转向第二种认知,并努力逐步向第三种延伸、过渡。
“现场决定市场”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最为质朴的经营哲理:攘外必先平内,打铁还得自身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