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思想观点 Methods Methods
原创思想 Original articles

一说精益,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举足轻重的灵魂人物,丰田生产方式的创始人——大野耐一。

在他的管理世界里,出现最多的就是“现场”两个字。并且有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现场改善方法——大野圆圈。顾名思义:就是在地上画一个圆圈,让管理人员长时间站在里面不能离开所画的圆圈,仔细观察现场的一切细节,尽可能发现问题。

image.png

精益管理引进中国之后,在我接触的一些企业工厂里面,经常也看到用黄色油漆画的圆圈,我就问现场的管理者,“你们为什么要在地上画一个圆圈” ?他们会略微夸张地反问道,“老师你不会不知道大野圆圈吧!”我再追问:“你们是如何应用呢?”他们会解释说:“就是站在里面,看现场有没有问题。”我再问道:“发现什么问题了吗?”这个时候得到的答案最多的是:

 “没发现,现场每天都这样,没有什么新鲜事,日本的东西,来中国水土不服,不适用”。

image.png

很显然,很多一线管理者并没有搞清楚管理和现场的关系,“大野圆圈”的意义不在于那个圆圈的本身,而是圆圈背后要传递的三现主义——现场、现物、现状。

“现场”是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的地方,企业中能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场所,就是“现场”。然而,最重要的地方往往最容易被忽视,我见过企业里大部分管理人员每天将80%的时间和精力,都耗在了会议室里的各种分析会上(实际上多半都是思想沟通会、批斗会),就是想不到去直接创造价值的现场走走,看看“现物”,了解“现状”。

一切答案在现场,宁愿在会议室里打嘴仗,也不去现场找答案。这不很奇怪吗?管理者必须密切了解现场的实情,一旦管理者不尊重、不珍惜现场,就容易“拍脑袋”,下达错误的指令要求,偏离现场的实际情况。管理者不仅要关注现场,更应该明确在现场管理中应扮演的角色,总经理、生产部长、车间主任、班组长职责不同,解决问题的层面和对象也各不相同,不能“大帮哄”。总经理到现场指导工人抢修、车间主任被晾在一边这种啼笑皆非的事情,并不少见;一个工人犯了错,从最高管理者到他的班长,轮流到场骂一遍,以为这样就体现了“三现主义”,而是管理“三观不正”。

image.png

一名优秀管理者不仅要管理归位,还要具备三个关键能力:

一、管理者要与现场作业人员有较密切的沟通,充分交流,建立信任,让作业人员能够清楚地了解管理者的期望,以及自己的职责和任务;

二、管理者要善于激励作业人员完成自己的任务,体现工作自豪感,充分尊重员工做出的贡献,激发他们的工作成就感;

三、管理者要善于倾听与指导,倾听现场作业人员的声音并给予肯定,对现场作业人员“做什么事、如何去做、做到什么标准”提供耐心指导。

公司的人员大致分成两种:直接价值创造者和间接价值创造者。一线工人是典型的直接价值创造者,间接价值创造者主要是职能部室人员,比如:财务、人力、办公室人员等。但是,无论什么角色,都要关注现场,立足现场的现物、现状找到问题根源,并针对解决。

精益告诉我们:永远存在改善的空间。因此,现场永远不缺少问题,缺的是发现问题的眼睛。如果我们站在圆圈里不质疑、不思考,那也就跟孙悟空为唐僧画的圆圈没啥区别:只要别出圈,闭着眼坐在圈里打坐诵经就是了。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