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又是一个关于出租车司机的励志故事。
故事的原委是这样的:
作为咨询公司,我们部分业务集中在北方地区的一个钢铁深加工重镇。因为贴身辅导的咨询模式,公司合伙人F老师带领各个项目的顾问长期驻扎在当地一家宾馆,不夸张地说,顾问们基本把宾馆当家了。
在当地,这家宾馆的档次算高的,因此客流量很大,不提前预定经常没房间,住客大多是南来北往、出差公干的人员。于是,商机来了,不知什么时候起,宾馆门口的路边悄悄排起了一长溜出租车,等待着住客早上出门时的随手召唤。当地出租的特色是: 基本都是私家车。什么计程打表、滴滴专车你想都别想,根据目的地远近现谈价格。行有行规,虽然价格现谈,但基本没人会看你穿金戴银高价宰你,也不会因你惨惨凄凄优惠大酬宾,三公里以上最多5元钱的上下浮动,大家都遵守着这个约定俗成的潜规则(价格)。
于是大家相安无事地在宾馆门口排队、趴活,没有活儿时大家围在一起抽烟神侃,有活时轮流出车。这个“轮流”是有讲究的,按照先来后到顺序,永远是排在首位的车先走,然后依次出发。如果您觉得第二辆车看上去比较拉风,上前希望搭乘,对方会很客气地回复您:对不起哥们儿,您想坐?我不走,您非坐第一辆不可,加钱都不行。
同是老司机,相煎何太急?大家就这样愉快地排队、出车、完活、回家睡觉,第二天继续。
作为咨询顾问,早起出门叫个车是家常便饭。因为公司公车有限,就一辆,还被另一个合伙人给霸占了,加之大家前往的企业不同,用车频次就更多了。合伙人F老师,可能是全宾馆起得最早、走得也最早的人了,每天五六点摸黑就出发了。然后,这个故事的主人公——Z师傅出现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乘车,F老师发现,他几乎每次都能搭乘同一个司机的同一辆车,这也就意味着这个司机总是排在第一个。数次搭乘后,F老师得知这个司机姓Z,外地人,家已搬到当地,常年跑出租,Z师傅给了一张联系名片,需要用车时随叫随到。
终于有一次,F老师忍不住问:“为什么每次早上都能坐你的车?”
Z师傅长相实在,憨憨一笑:“因为我在等你啊。”
这个回答让F老师始料未及,且不说一个大老爷们每天早上翘首以盼另一个不认识的大老爷们的画面有多美,要是赶上踩点绑票就不好了。
“等我?咱们俩不认识,为什么等我?”F老师困惑了。
Z师傅神秘一笑,“前段时间有几回我起早排队,发现你总会第一个出门叫车,过不了多久你的同伙也都出来了,也会叫车……”,
听到这儿F老师打断了他:“不是同伙,是同伴……你是怎么知道我们是一伙的?”
“哦哦,同伴。”张师傅赶紧解释,“你们太好认了! 都穿着一样的西服,胸前都带着一样的小牌牌……你们是卖保险的吧?”
“我们不卖保险。”F老师低沉地回答。
“你们是房屋中介?”
“我们也不是房屋中介。”F老师的脸色也开始下沉。
“那你们穿西服戴牌牌干嘛?” Z师傅兴致越来越高,刨根问底拦不住了,“是下来查环保的吗?”
得,眼看越来越没法聊了,F老师拉回话题:“接着说说为什么等我吧。”
“嗯对,我为什么会等你,说出来你绝对想不到,”Z师傅得意了,“因为我发现你走的最早,如果我早起排第一个,你肯定坐我车,没跑儿。”
“我不坐你车,后面也会有人坐你车,不一样吗?”
“那不是这么说,绝对不一样!”Z师傅提高嗓门,“我先把你接上,送到目的地后再折回宾馆排队,中间差了一小时,正好你的同伙……同伴开始出来,这个时候时间尚早排队不长,我还能再接一单,路途近的我还能再折回一趟——”
“那你早起也不过是比别的司机多我这一趟吧,等我有意义吗?”F老师听着有点懵,打断了他。
“绝对有意义!别的活不拉都行,但必须拉你!”张师傅的口气斩钉截铁,“我算了一笔账,如果每天拉上你,这一个月至少能多挣小两千块。”
F老师惊讶了,“有那么多?”
“必须的。我给你算算啊,” Z师傅更精神了,“你得每天打车吧?我看你每天基本5点到6点之间出发,周六日不休息,这样一个月能拉30趟。你总会去三个地方,两个35块钱车程,一个60块车程,偶尔去市里或火车站,我收您100。好了,远途不算,每天平均下来至少40块钱,这样一个月就1200多。拉别人就不一样了,一来很少有起那么早的,我得耗费时间等,二来他们去的地方大多也就15块钱车程以内的,还是拉您合算,我说的对吧?”
“嗯…这个账没错,我确实每天早上都搭你车。”
“您每天晚上得回宾馆,我算了一下,您一个月至少一半时间得打车,这样我还能多挣600块钱。”
“这个……不准吧。下班后客户一般会派车送我回来。”
“一般会派车?我看也就一半会派车吧。”张师傅愈加得意,“您自己没算过,您经常打电话叫我去接您,我算了一个月得15天左右,而且每次都是晚上8、9点,甚至有时10点还会叫车。所以我就猜了,凡是没叫我的都是客户送您了,一旦加班晚了客户就没车,您得自己打车,对吧?那三个地方我太了解了,根本没有出租车,您只能电话要车。”
F老师暗暗称奇,真没看出这个Z师傅憨厚的背面居然藏着这般精打细算,他都没意识到自己下班后频繁约Z师傅的车了,这样说来Z师傅还真是在自己身上多挣了1800多块钱。
“那为了等我,你早上起的很早吧?”F老师问完这句话后,就被Z师傅的回答彻底感动了
“我每天5点钟准时到宾馆门口排队,起得早自然排第一个。晚上11点睡,如果这个时候接到您要车电话,我穿上衣服就出发。有时我也觉得累,但如果晚起一天,或晚上拒绝一次,您可能就会选择别人了,那么多人跑出租,哪有那么多活儿。这个社会不缺聪明人,缺勤快人,只要我比别人勤快一点,就一定会多挣一点,生活更好一些。”
故事到这里似乎已经圆满结束。我们在给企业做咨询时,这个故事成了经典案例。尤其对企业销售人员来说,如果也像Z师傅那样研究客户、了解客户,就没有难做的生意了。
但在Z师傅看来,这还只是个开始。
为了能够牢牢攥住F老师这个财神,Z师傅在细节上花了很多功夫。他发现F老师爱干净(作为企业精益顾问,有洁癖再正常不过了),于是他每天都把车的里里外外擦拭干净,并适当喷点花露水(当香水用);放一些歌曲,并根据F老师的反应调整音乐类型,营造舒适感;在F老师接打电话时立即调低或关闭音量,避免自醉其中;不轻易攀谈,尤其觉察F老师在思考或有心事的时候……
最后的结果是,Z师傅成了F老师的专职司机。除了一早一晚,但凡期间需要用车,会随时随地拨打专线,第二天出远门,一定会提前与他约好。不仅如此,F老师指定Z师傅为团队第一优先司机,不管哪位顾问需要用车,先约Z师傅,只有在Z师傅正在载客的情况下,才会联系其他出租车。
这已经远远超出每月多赚1800元的概念了。Z师傅凭借闻鸡出车的勤奋、细致入微的服务,已经对咨询团队的用车形成了垄断供应,方圆十公里绝无对手。
当然,Z师傅对竞争一直保持高度警惕。但他还是发现了威胁,这个威胁来自于咨询团队那辆唯一的公车——虽然这辆公车几乎被另一个无论气质还是样貌都非常符合出租司机的合伙人霸占了,但时不时还是会到宾馆迎来送往。公车来去没有规律,经常扰乱Z师傅的计划,对此他很是不爽。于是,一次F老师刚坐进车里,Z师傅向他抱怨,“你们公司的司机很讨厌,经常冷不丁来把你们接走了,我白白等了1小时!”
F老师瞪大了眼睛,“我们司机?那可不是司机,他也是公司合伙人。”
Z师傅手握方向盘,也瞪大了眼睛,望着前方自语:“合伙人?……乖乖,一个司机都能成为合伙人,我还得努力啊……”
毫无疑问,他认定这个合伙人的前身就是司机。
看来,励志还将继续……